路过浙江的嘉善,就去拜访了凡纪念园。园子在乡间,天热,无一游客,也无看门人,自由出入。里面有了凡的介绍,嘉善魏塘镇人,原名袁黄,大悟后改称了凡,传世有《了凡四训》一书。里面有一座袁黄雕塑,还有其墓地。旁边是小河,波光粼粼。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的家训。书中他说,小时候碰到一个孔姓的算命先生,算的很准,“试其数,纤悉皆验。”说他以后会读书做官,但没有儿子,享年53岁。知道自己的命后,了凡处事就很冷静了“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但云谷法师(也是嘉善人)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命是可以改的。“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于是,了凡开始做好事,每天日记有功、有过,最终生了儿子,活到七十四岁。
了凡四训是一本励志的劝善书,叫人多做好事,会有福报,还可以改命。其哲学基础是宿命论与因果论,宿命就是命是定的,因果就是善因得善果。了凡四训是美好的精神寄托。但实际上,好人未必好报的。司马迁在伯夷列传中就质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竟以寿终,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到了李敖,更说“不要崇拜任何人,绝大部分有头有脸的人,都是坏人,他们不坏,根本出不了名,纯粹的好人,很难出人头地,很难从底层爬上来。”尽管如此,了凡四训还是传播很广,何故?陈寅恪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关系》中说过“吾国政治兴起之时往往杂有宗教神秘性质,虽至今日,尚未能尽脱此历史之惯例。东西晋南北朝时之士大夫,多数之世家其安身立命之秘,遗家训子之传,实为惑世诬民之鬼道,良可嘅矣。”宗教有凝聚力,历代的农民起义几乎都与宗教相关。了凡四训是带有宗教神秘色彩的。统治者也乐于这种家训,良民好管,做坏事更顺手了。所以,读了家训后,要从善,更要注意防止坏人作恶,才全。
魏学洢也是嘉善魏塘镇人。明末他父亲魏大中被阉党所害,牵累他下狱,死时才29岁。后来平反,建有魏家祠堂纪念,现在无遗迹。四库全书说他“(魏)大中忤阉被逮,学洢微服变姓名匿定兴鹿善继家,万计营救,不可得,柩归之后,竟以毁卒,世称忠臣孝子萃于一门,事迹具明史”。英年早逝,魏学洢还是留下传世著作。教课书中的《核舟记》就是他的作品,说的是核桃上微雕刻苏东坡游赤壁赋的手艺。小小核桃壳上竟能雕一条船、五个人、三十四个字。奇怪的是,该文章并没有收入到魏学洢的《茅檐集》中,文风则相似。《茅檐集》八卷,其中的赋,语多古字,可见魏的功力之深。我倒是看了一篇有趣的生活小文《瘗鸡铭》“白鸡来自吴江,畜余家,朱冠素裳,其行昂昂,声嘹喨可里许,最善鬬数攻败,其羣声息所至,邻雏率望风徙去,而其雌之来,与雄俱一饮一啄必偕焉,亦时时借雄之埶以侮邻雏,称霸者数矣”。嘉善与吴江接壤,所以白鸡来自那。最后魏学洢把白鸡安葬了,与王阳明《瘗旅文》一样有同情之心。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