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原君”一文,以为“君为天下之大害者”。其一反古代儒家、法家理论,回归民本,耳目一新,振聋发聩。但当我读到邓牧《伯牙琴》的“君道”“吏道”时,发现“君害”思想是邓牧开其绪端,黄宗羲只是踵事增华。
邓牧是宋末元初的钱塘人,隐居大涤山中。彼时大涤山,是著名道教场地,故邓有道家思想。而作文翩翩,如庄子、列子飘逸,令人向往。于是初冬一日,我与友人探访之,寻其遗迹。今之大涤山在临安、余杭交界处。从老杭徽公路,拐向山里,道路仅容一车,缘溪而行,幽深山谷,一别喧嚣。道旁树木葱茏,谷风习习。经过两村庄,一是余杭九峰村,二是临安宫里村,鸡犬相鸣,依依墟里烟(农民正用竹条做扫帚,残枝落叶则烧之),如世外桃源。路见南宋的“元同桥”,布满青苔,与路齐平矣。车到半山腰,见一大平地,四面环山,树色缤纷,红色槭树,金黄银杏,落叶满地,下自成蹊。问之老农,知为道观遗址,创于汉武帝的“洞霄宫”,只剩地基矣。旁边一水潭,曰白鹿潭,水清冽。再上,过茂林修竹,则到大涤洞口,长宽高数丈,有台阶可下,深不可测,但无人迹。站立洞口,长啸一声,十里回响。下山,顺便去杨乃武与小白菜家乡老余杭镇。西苕溪环绕古镇,缓缓流淌,上有三孔通济桥,历经千年,可惜百度百科大意,竟把塘栖镇的五孔广济桥图像,作为此桥。书不可尽信,须实地考察也。
《伯牙琴》是奇书,本有六十多篇,现只有二十多篇。取名伯牙琴,盖待后世之钟子期也。内有《名说》一文,云“善誉人者人誉之,善毁人者人毁之”,可谓出名之道。“善誉人者于己为盛德,于人为令名,此之为两益;善毁人者于己为薄德,于人为恶名,此之谓两恶”,施报不同,不可不察。邓牧与南宋遗民周密、谢翱交好。在《谢皋父传》中,邓牧夫子自道,罕读古人著述,文章当出胸臆自成一家,而谢翱文章则必欲中古人绳墨乃已。我比较两者文章,邓牧是鹤鸣九天的脱俗,而谢翱则是拘泥古人之君子德风。
噫嘻,道教导人生死,而大涤山道观无存矣。邓牧之不朽思想,则流传至今。故人贵原创,而非随流。一起爬山者,建德周、徐两好友也,一路笑谈,如伯牙钟子期,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