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些年来,学生检举老师(尤其是大学老师)的事件不少。检举查实的,老师都会被处分,严重的丢掉饭碗。风气之下,老师讲课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尤其是文科之类的讲课,都是照本宣科,不敢有丝毫的自由发挥,唯恐被学生抓住把柄。学生自然也无从受到启发,鲜有独立思考了。那么,检举不实的,按理,诬告反坐,也要被处罚。实践中对不实检举处分的寥寥无几。很多检举是匿名举报的,也难以查实检举者。

最近我国台湾地区的一个老师展开反击,让虚假检举的学生承担法律责任,付出代价。该案案情是,苗栗县的一个国中生检举老师上课说黄色笑话。学校接报后,予以调查,发现没有黄腔。被举报的老师,受到一顿折腾后,提告举报人侵害其名誉,索赔5万元(新台币)。法院最终判决老师胜诉,捍卫了教师尊严。

判决书指出,检举信说一老师上课长期开黄腔,一节课会有数十次,还有性暗示的手势,造成学生不舒服。校方启动校园性别事件调查,访谈13名同学,其中8人回答不会开黄腔,5人回答鲜少开黄腔,其中1人提及妇女在产房生产课程,会有不舒服情况。检举内容没有任何证据可实其说,且3名受访者认为疑似因作弊被抓到,心生不满检举老师。13人中,8人回答上课太吵,老师会拍打讲桌或黑板,3人回答口头报告太差,老师会拍打讲桌或大声斥责,2人回答老师不会有这些行为,调查结果认定是必要管教行为。

校园的举报文化是弊大于利,就如电影《闻香识女人》所言,学校要培养的正直品格,而不是卑污。如果老师品行不端,学生可以监督,但不能诬告。举报成为风气,会造成师生之间,人人自危。古今中外,刑法都有个亲亲相隐原则,意思是不鼓励亲人间的互相举报(唐律疏义中谋反罪除外)。因为鼓励亲人举报,虽然个案上能协查违法犯罪,有助于个案处理,但全局上会造成亲人之间的分裂,家庭与社会更不稳定。故不鼓励之。师生之间的举报文化亦如是。


 


 

 

话题:



0

推荐

丁金坤

丁金坤

4941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上海律师。浙江建德人。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负笈浙江林学院、华东政法学院。曾就职政府、法院,后做律师。本博客期以持平之论,匡法之得失。业务专于刑事辩护、海事海商、知识产权、涉外诉讼仲裁等。  Email: lawlaw202@outlook.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