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我还记得,毕业的最后一堂课,老师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说这话时,老师眼光扫过课堂,最后留在前面几个尖子生的脸上,如释重负,又充满期待。我当时坐在课堂中间位置,成绩不高不低,老师不太关注我,我也不太在意老师。至于坐在后排的同学,更是无所谓,未来早已明了。因为,按照往年的高考录取率,像我们一个五十人的班级,考上重点大学大概五人,考上普通大学大概不超十五人,其他大抵名落孙山。人生之路,大抵确定。
二十年后,在外浪荡多年的我,略有虚名。于是同学们说“你来办个同学会吧”。我说,不敢当。当年的尖子生,考上复旦、中科大、北大的,优越感强,不太好叫。考上普通大学的,也大抵是科局厅级干部,很吃香。没有考上的,好几个是企业家了,宝马香车,逍遥自大。就如我这样的,中庸之人,钱不多,权没有,缺号召力。还有同学说,都是平等的,不要计较差别,你不办,更没人组织了。
我对老师还是感恩的,给我知识,完整的中学教育,虽然没有被重视,但是也没有被欺负。现在,老师也年纪大了,当年年富力强的他们,现在头发花白。是该感谢,时不我待。于是组织了个年级同学会。首先是人员,让每个班活跃的群主,各自安排节目。其次是资金,先找了几个好友募捐,有个基本盘,然后通知每个同学缴纳二百。十之七八的同学来参加,高兴见面。也有个别的说,为啥捐款不找他?我说现在也可以啊。他说,别当我傻啊,当时没想到我,现在想到我出钱了。
同学会的中心是感恩老师。几个同学分工,有的在楼下接老师,有的陪同上电梯,有的拍视频,有的献上鲜花。济济一堂,几乎所有的任课老师都在。先是看各班的节目,唱歌、旗袍秀、朗诵等,然后每个老师都讲话,与同学们互动。这个时候,老师看着同学,如园丁看树木,和善喜悦,也回忆起当年教书时光。同学看着老师,感激祝福,愿老师更加健康长寿。会上,我没讲话,该让当年读书好的去讲,以及读书不好但后来混得好的去讲。我如当年,混在中间。
会后,忽然觉得,老师的眼神大抵是准的,虽然英雄不论出处,但事实表明,当年这个班级位置与现在的社会阶层,只是微调而已。难道社会也是如此吗?一个家庭与出身决定孩子今后发展,难以撼动?
注:见今年高考作文有感。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