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考中进士后,抛弃莺莺,与名门大户女子韦氏结婚。韦氏死后,写了忧伤的怀念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而与莺莺的故事,成为他写《莺莺传》的素材。元稹这个渣男,竟然把对莺莺始乱终弃的故事写出来,就不怕被社会舆论谴责吗?不会的,按照陈寅恪的分析,唐朝社会官员与名门婚配是社会流行观念。所以,元稹敢自曝隐私,不以为意。
这次,也听闻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来自普通家庭的女子,凭着姣好的容貌与极高的情商,两次通过婚姻改变命运,成为人上人的故事。她原来是一个行政机关的合同工人,工作积极,表演文艺活动被瞩目,遂被介绍给官宦子弟,嫁入官门。之后,顺利转为编制,提为干部。几年后,因工作关系,认识上级单位市局的副局长,暗生情愫,遂离婚,再嫁给副局长,成为贵妇人。周围人都羡慕其能干,很少谴责其婚姻的功利。何故,因为社会流行的观念是不择手段地成功。她也沾沾自喜。
上述两个故事,说明婚姻的本质是阶层利益,而不是爱情。爱情是情投意合,举案齐眉的感情。而婚姻则巩固阶层利益。我国从周朝的封建制到秦始皇建立的帝制,秦政两千年,社会的阶层是金字塔型的,底层是老百姓,再上是中产与小官僚,再上是贵族阶层,最顶端是皇家。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物质待遇,所有的社会资源按金字塔分配的(儒家思想服务于该金字塔的合法性解释),所以阶层的爬升成为社会动物的最重要的人生目标。嫁入豪门,成为红楼梦中的人上人,是很多女子梦寐以求的。抛弃爱情,走向现实。利益远远大于情爱,利益难得,情爱易得。而这最深层的原因还在社会的不平等,存在等级森严的阶层利益。假如阶层可以自由流动,白领与蓝领的工资差不多,平民能靠诚实劳动实现梦想,官员要屈膝向选民做事,那样官民平等,阶层洗牌,婚宦才会减少。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