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一直我的案头书,除看情节外,研究文笔以及思想、习俗。书中多因果报应,盖蒲松龄是信佛的。蒲松龄是很个真实的人,聊斋古屋还在,手稿还在,而不像曹雪芹,无迹可寻,也不像金瓶梅,至今不知作者是谁,也不同于四大名著那样,是集体创作,而聊斋纯粹是一人之笔为之。蒲松龄考秀才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宣城施闰章。为了纪念恩师,蒲松龄还专门在《胭脂》中写了施,不过强作为主判官了。之后蒲松龄屡屡考不中了,游离在体制外,但也未尝是坏事,否则何来聊斋呢?那些举人、进士,又有几个留名青史的!蒲借聊斋说,人贱就是文章好也难流传,确如此,韩愈比柳宗元出名,很大原因是韩愈官大。蒲松龄穷困潦倒,为了谋生,作过孙蕙的幕僚,也攀附过王士祯,为了生存吧,不必过多联想。除古文外,蒲松龄的骈文也相当不错,就聊斋的序,就有四十多个典故,可见功力之深。又观《聊斋文集》,诸文体具备,譬如赋、书、碑皆佳。还专门聊到写文章,认为当如兵法,以实击虚。蒲松龄一直参加科举,文章小而精悍,某种意义上,也该是受到八股文的影响,这点归有光也类似。蒲文多转折,稍不如史记流畅,否则可以与太史公并肩了。去年到过蒲松龄故居,再考周围地名,很多在聊斋中出现,可见老先生如康德,出行不多,扎根家乡很深,山东的民风亦是常见于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