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近日,清华大学的何兆武老师去世,春秋九十九。何老师毕业于西南联大,写的《上学记》生趣盎然,深刻的历史涵义亦在里面。他在《上学记》中说“我也喜欢读书,但杂乱无章、漫无目的,没有一个中心方向。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但后来,老先生又撰文说“不过,读书不能光凭兴趣,还是需要有一个宗旨的(为学当先立宗旨)。尤其当我们准备做一个研究,或者搞一个课题,或者想弄明白什么、回答什么问题的时候,目标明确、有方向、有系统地阅读就显得非常重要。”
何老师的读书心得,于我心戚戚焉。我以前一直是乱读书,看到喜欢的就读,没有一个读书宗旨。在大学图书馆,读的最多的是哲学、世界历史,想了解点人性。但哲学是“不读还明白,读了反糊涂”的那种。直到现在我都怀疑那些观点,或作者自己没有弄懂,或译者没有翻出原意。工作以后,觉得基础不够,就去读经史子集。基本按照《书目答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及梁启超、胡适的书单来的。但读来读去,进展不大。譬如说“经”,其实也是“子”的一家之言,只是被政治需要拔高了,儒家无非古代的意识形态。至于“史”,很难信,就司马迁敢写,汉书就不行了、开始拍马屁,后汉书的五行说则是迷信,三国志则简陋的没有细节。“子”是各类思想,春秋百家争鸣后,后世几乎没有新的发展,就宋搞了个援佛入儒的所谓理学,是枯燥无比的读死书。“集”部,看古代各家文风,可以学点。最好的文章是三国以及清初,条理清晰有质感。至于骈文,是断气的文字游戏,不必学。文章亦可按照王国维标准分为两种“隔与不隔”,不隔的文字与作者如见面引发共鸣,隔的文字如彼岸观花有隔膜。
前几天,有个法学院的学生,找我做个社会调查,其中一个题目是“法学院学生,该读什么课外书?”。这个其实就是读法律书的宗旨。法学是一门专业,除了部门法外,还有必须了解相关的领域。法律作为一个游戏规则,与政治密不可分,是经验性的制度设计与个案解决。故建议至少还要读: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唐律疏议、普通法。政治学是宏观看法律的位置与作用,什么的政治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法律,这是鸟瞰。社会学就是要看到法律是社会的一环,纠纷有前因后果,不应仅仅就事论事。心理学太重要,法律人与各种人打交道,都是心理博弈,尤其审讯的艺术。唐律疏议是古代法律的集大成,逻辑清晰,语言优美如唐诗,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普通法系是以生活的经验与逻辑看到法律,优于抽象的大陆法系,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顺便说点读书经验。以前买了很多书,多的堆在地板上,以为占有书就等于获得知识了,颇为可笑。其实书多了,很难找,读多了也容易忘,基本白读。李敖读书是剪书,看到有用的就剪下来,还时时温习。所以我后来改进了读书方法,每读一书就做笔记,把有意思的观点与词句,录入到电脑中,然后在写作中引用之。这种引用可以直接的也是间接的,最终的目的是消化知识,并融会贯通,写出自己的原创观点与语句。从法律业务角度来说,读书必须要有宗旨,譬如要在某个法律领域(刑法、著作权法、行政法)中成为专家,是必须全面掌握每一个细节的。但其实专家还是二流的,要做一流的大家,还是功夫在法外,需要其他知识与天赋来博约之,此时就又要乱读书的。所以读书既有功利的一方面,也有不功利的一方面,读到自己内心平静满足就行了。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