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前段时间,看到复旦大学马凌教授的一段视频,提到书越读越快,因为读的书多,知识面广,每看新书,翻翻新材料新观点就行了。这话有理。譬如说,你已经读过五千本书,那么市面上的大多数知识已经知晓,要读想读的大抵就是很原创的新书了。当然,要记住这些知识,使用这些知识,光靠读还是不够的,读了会很快忘记掉,而是必须做笔记,记下要点金句,经常温习,而且在写作中引用,才是真正化为己有。

不过随着阅历的加深,再读书,感觉是大不一样的。譬如常见的古文观止/金圣叹的天下才子必读书,开始读的时候,总是学用词的典雅,从文学角度欣赏。背背滕王阁序/岳阳楼记之类,显得文采。但阅历多了,感觉就不同了。滕王阁序美则美矣,引用那么多的典故,但对现实没啥用。岳阳楼记其实是传奇体裁(醉翁亭记也是这套路),是对被贬好友的一顿牢骚。李密的陈情表,写的是生动,其实也是被司马家族利用去做孝的典型。司马懿号称儒家,但对法家的曹氏不忠,只能说孝了。司马相如就是一个马屁精,他的喻巴蜀檄/难巴蜀父老,里面巴蜀老百姓的说法都是对的,不要劳民伤财/穷兵黩武,而司马相如的文章却都是在曲辩,说非常人做非常事,还把责任推给地方官。这样的文字,何美之有,遮羞而已。贾谊的过秦论,最后一句的“仁义不施”是画龙点睛。秦国商鞅变法后,就成为虎狼之师,到处侵略,朝廷是强大了,老百姓可是苦了。这样的强大对老百姓来说,又有什么意思呢,反而更苦。

很佩服左传/国语/战国策中的智谋,假如生活中碰到类似的事情,可以借鉴。这时候的读书,已经一点不在意文学了,而是在乎思维/思想。审美观也会转变。以前很喜欢司马迁的现实主义,现在喜欢六朝文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远离世俗,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生死感叹,更上一层楼,进入哲学世界新道家了。读了那么多书,至于新文章,却越写越少了。一方面是,文字箭不虚发,从不累赘,要写就须原创。另一方面是环境使然,似乎处处是G点,写了可能读者看不到。君不见,各大网站能发东西的地方,很少/很有限了。

 

 

话题:



0

推荐

丁金坤

丁金坤

4785篇文章 58分钟前更新

上海律师。浙江建德人。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负笈浙江林学院、华东政法学院。曾就职政府、法院,后做律师。本博客期以持平之论,匡法之得失。业务专于刑事辩护、海事海商、知识产权、涉外诉讼仲裁等。  Email:lawlaw202@outlook.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