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之道,一般要四个条件:家学、名师、禀赋、机会。杨振宁就很典型,父亲是数学家,有家学传承,到了西南联大以及美国芝加哥大学有名师指教,个人有天赋,再加上时代的机遇,就与李政道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最近读慈溪官桥的陈氏家族崛起,感觉情况差不多。陈家出了三个大人物,陈训正、陈布雷、陈训慈。他们的成功,首先是他们的祖父,做茶叶与典当生意,挖到第一桶金,从而购置田亩、造起房屋,打下经济基础,使得后代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祖父是传统的耕读传家儒家观念,长孙陈训正终于脱颖而出,考中举人,结交俊杰。最重要的是碰上民国的时代机遇,加入同盟会,进入政坛,成为浙江省政府委员兼杭州市长等。陈训正的成功,可以说是,有家底、会读书、善于结交(良师益友)、时代潮流。他去上海办天铎报,也是因结交了汤寿潜,成为报人。
陈训正是家族最重要的开创性人物。他成功后,就开始培养提携陈布雷。陈布雷去上海天铎报成为主笔,就是他的安排,陈布雷去教书的宁波效实中学,也是陈训正等人创办的,陈布雷的老师张君木是陈训正的好朋友,陈布雷去蒋介石处也是陈训正的推荐。贵人提携,给了陈布雷机会。同时陈训正、陈布雷也提携陈训慈等,供其读书,介绍到浙江省图书馆工作等。家族之助,加上个人的能力,形成合力,共同成就大家族。陈训慈的文章很好,甚至比陈布雷还佳。陈布雷的回忆录参照年谱写就,读之枯燥,而陈训慈的《先兄布雷先生杂忆》三言二语就把家族事情讲的明明白白,文字流畅明了亲和力强,是大家手笔。陈训慈的《运书日记》说的抗战中转移杭州孤山的四库全书,里面偶尔提及对时事的观察,对读古书的感悟,都很有见地,譬如说归有光文过其实,侯方域文气流畅但有失高雅。
管中窥豹,陈氏家族的崛起,何尝不是现在政坛、商界巨子之路。大多数是有家族或贵人的权力相助,加上个人的努力与机会而成功。真正靠个人努力去成功,凤毛麟角,绝不现实,毕竟人治社会离不开人脉。再读历史上的名臣名人,果真有真才实学,值得仿效?不一定也。看看刘邦、朱元璋,以一个人士,以一个淮西凤阳的人士,就基本组成草班班子运行了,因为儒家的思想制度已经束缚社会每一个人。可见事业的成就主要是开创性的人物,其他手下大抵是附名。而开创兴人物之所以成为人物,那是有自己的想法,譬如他们是不会轻易听话的,假如听周围人的话,哪来大业,必沦为碌碌之辈。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