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过一个台湾朋友,言谈中常引用《诗经》。问何故?她说本嘉兴人氏,家学治《诗》,虽然无大发明,但日用足矣。确实,学术有渊源。高邮二王、段玉裁、章太炎、刘师培、杨伯峻等都有家学,基础扎实,加以新知识,能厚积薄发,传统亦得以薪火相传。我无家学,小时乱翻书,如聊斋、儒林外史、封神演义之类,中学读教科书,大学读专业书,都无本,直到工作后才能选择读书,从史记入手,依梁启超、胡适读书清单,再得张之洞《书目答问》以及四库全书提要,始知经史子集所在。读书既多,渐有点门道,理解兴趣与精力所在,治学只能一二家,譬如杨伯峻之《左传》、阎若璩之《尚书》,也只有全面完整掌握某方面的知识,学问才能精深发展。
去年兴趣盎然研究了《唐律疏议》,自觉功力有增,502条慢慢咀嚼,读其逻辑、考其技术、摸索其理,则法条旨趣自然呈现。而且可以用之于今,譬如斗殴、诈欺犯罪,自古有之,且经验积累几千年,认定事实与适用法律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今年则重点读了《战国策》,是中华书局何建章的《战国策注释》。该书横排简体,原文中选择难词译注,并在人名地名下划线(古书中的地名人名最阻碍理解了)。这样的排版是读古书的最好方式了,不失原意,又能贯通。最大的感受是,战国策是行动务实的书,相当于把现在的潜规则都说出来了,固然有悖于正统,但谋略智慧雄辩无不在其中。就如美国的《教父》,是真实的社会史,怪不得司马迁编《史记》很多是原封不动地从战国策中节选。这书也是法律人必备书,博弈处处可见。譬如东周策第一篇中,秦国侵略周来求九鼎,周求于齐,不得已承诺把九鼎给齐,齐出兵,秦退。之后,齐来求鼎,如何办?颜率不慌不忙说,鼎可以给齐,但如何运呢?要经过别国,会被别人抢去啊。齐只得罢手。中了颜的计策了,也说明颜考虑问题全面深远。再说东周策的第五篇,东周种稻子要水,西周不给,于是苏秦对西周说,你不如现在给,以后可以断水,而控制东周。苏秦就如邓析一样,两可之说,赢得两国之金。书中诸如此类比比皆是。所以读战国策,是长智实用的。我也喜欢读《左传》,关羽杜预都是左传迷。《左传》非常清澄,思维清晰,要言不烦,娓娓道来,文字相当高超,里面的儒家思想是中国的一半思维,但是左传不务实,且清高,尤其对做事的过程不说透,你想学本事也学不到。《国语》则更多是说教了,好为人师容易让人生厌。
治学要专业,为稻粱谋的律师服务也是要专业的。不同的是,前者可以自己选择,后者更多是市场选择的。一个律师要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不是自己想成就成的,因为没有案源没有师傅,根本没机会的,更现实的是抓住手上的案件,研究透彻,从而成为该方面的专家。也唯有成就专业,则市场主动,不断客户上来,从而更专业,是故万事开头难,成就需运气。我自己从事法律工作多年,各个领域也基本涉及了,才慢慢形成刑事辩护与海事案件两个专业,深知其中填苦。概括而言,首先要自己定个方向,主动学习,其次要有师傅的指导,有案子实践以及切实的经验(如家学也),再次则是有一定的市场支撑,这样不至于成为屠龙之技。呜呼,有志者事意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