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直好奇,为何桐城派能引领清朝文坛二百多年?读过,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刘大櫆的《论文偶记》,觉其文简淡,而此一隅之文化,是否与山水有关?于是,我如顾祖禹探险一样,去寻觅那一方水土。

 

上海大巴出发,经吴江、湖州、广德到宣城,一路是从一望而尽的平原,到山形起伏的丘陵。登上谢眺楼,远望水阳江畔的敬亭山,兹山亘百里,合杳与云齐,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敬亭山清雅,拾阶而上,山风习习,心旷神怡,两侧茂林修竹、青绿茶叶。宣城就是一副精致的丘陵画面,没有大山的雄奇,大海的波涛汹涌,而是恬静的乡间,小山小水小天空,在此生活,是陶渊明式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由宣城,经芜湖,到安庆,至桐城,风景差不多,丘陵绵亘、湖泊荡漾,唯有九华山奇异样。桐城中龙眠河蜿蜒流过,郊外则龙眠山,如宣城一般。今日桐城,店铺最多,鳞次栉比,尤多小吃。山脚小道,车水马龙,车鸣声声,逼仄的很,看不出文都的味道,倒如义乌小商品城。去了六尺巷,即“一纸书来只为墙(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出处所在,当年发生宅基地纠纷,大学生张英写信给家人劝和,对方也佩服其宽容,故各让三尺,形成六尺巷。后去桐城中学(惜抱轩遗址),见姚鼐亲手所植的银杏树,一百多年了,已经参天大树,树在名存而人不在。中学背后是起伏的山峦。

 

桐城派何以能从这么一个平常的山村,走向全国?以我之见,这是丘陵士绅文化的极致。戴名世因文字狱南山案被杀,方苞、刘大櫆、姚鼐埋首于乡村,清雅山水产生清淡文章。桐城派的文章,如修竹,亭亭玉立,不枝不蔓,有骨感,但血肉不足,格局有限,这与这一方山水是极为相似的。

话题:



0

推荐

丁金坤

丁金坤

4785篇文章 58分钟前更新

上海律师。浙江建德人。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负笈浙江林学院、华东政法学院。曾就职政府、法院,后做律师。本博客期以持平之论,匡法之得失。业务专于刑事辩护、海事海商、知识产权、涉外诉讼仲裁等。  Email:lawlaw202@outlook.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