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目前,我国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广泛,机场、火车站、宾馆都已经使用。不仅如此,人脸识别技术还走进小区。昨天一个朋友朋友圈发帖说:“小区里最近也开始搞人脸识别,因为我拒绝到物业去拍照,现在每次走到楼下门口,电子屏上都会闪出几个大字:“未注册人脸”!十分惊悚。有朋友跟着吐槽:“我们小区去年就开始用了。 据说和公安联网。居然识别时候显示屏上会显示名字,没有隐私了。”还有朋友说“我们小区本来就安全,牺牲隐私去提高安全,不值”。
人脸识别技术,徘徊于安全与隐私之间。既然被识别,就没有隐私了。但迄今为止,没有一部法律来监管该项技术。人脸识别大行其道,国民隐私荡然无存,就如金鱼缸里的金鱼。以法理而言,为了追诉犯罪与保障公共安全,在一些公共场所可以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而小区是公民的生活居住区,如果要使用人脸识别,必须经过居民的“我同意”,否则就是侵权行为。
试想一下,小区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家里几口人、每天的行踪都被人掌握,这样的生活有意义吗?掌握资讯的人如果泄密,各种骚扰的广告将随之而来。旧的安全环境没有显著改善,新的不安全因素已经萌生。居民生活在物业的监控下,个人隐私被全盘掌握,被精准侵权的可能性更大。而物业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管理方便。这种牺牲隐私的管理方便,不是居民所需要的。
今年8月,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三审稿,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该稿将个人的电子邮箱地址和行踪信息纳入保护范围。 个人信息的范围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行踪。草案三审稿还定义人格权与隐私: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权利。隐私是“自然人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和私密信息等”。并增加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搜查、进入、窥视、拍摄他人的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
由此可见,人脸识别以及行踪信息,是公民的隐私,受法律保护。除了法律规定之外,任何人不得侵犯公民人脸与行踪信息。那些进入小区的人脸识别,除非经过居民同意(应该全体居民的同意),否则就是侵权行为。即使法律规定或居民同意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也要限制该技术范围与资料使用,避免威胁公民的自由。故在立法监管人脸识别技术之前,各种进入私生活的人脸识别技术,应该作为侵权处理。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