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一篇广泛流传的蒲松龄家书《与诸侄书》,讲作文要避实就虚,很有实用价值,而且本身也文辞优美。其全文如下“古大将之才,类出天授。然其临敌制胜也,要皆先识兵势虚实,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百胜之法。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盖意乘间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虽古今名作如林,亦断无攻坚摭实硬铺直写,而其文得佳者。故一题到手,必静相其神理所起止,由实字勘到虚字,更由有字句处,勘到无字句处。既入其中,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及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务于他人所数十百言未尽者,予以数言了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有数十百言在其笔下。又于他人数言可了者,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纸上不多一字。如是又何虑文之不理明辞达,神完气足也哉!此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大将军得之以用兵,文人得之以作文。纵横天下,有余力矣。”
继续查询,该文出处是1986年蒲松龄纪念馆编、盛伟辑注的《聊斋轶文辑注》。但是在1998盛伟编的《蒲松龄全集》中,并无此文。说真的,我买这个全集,动机之一就是喜欢该文。所以收到全集后,就前后翻阅,查此原文,却一无所获,心泱泱。猜想,该篇难道后来被考证出非蒲松龄所作,而被排除了?期待知情者解惑。不过,全集买的还是值得的,最大收获就是见识了蒲松龄的白话文(即聊斋俚曲),譬如《逃学传》《学究自嘲》《除日祭穷神文》,都很出色,可以与聊斋故事一样上今日的教科书。而蒲松龄的代笔中,更多是骈文四六,可见蒲是诸文体具备。其诗词赋,则稍逊于文,但是更能反映其心情。一代才人,满腹经纶,只能教书、为人代笔为生,能不郁闷?他当初抬举的县令、王渔洋,哪个不是在他之下呢?所以千万读书人读蒲松龄也是在读自己,但蒲最终能留名青史,你能吗?我小时候,文字的启蒙就是《聊斋 偷桃》开始的,去年去了其故居,如今读其全集,深感其是真人!
下面是:柳泉蒲先生墓表
先生讳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以文章意气雄一时。学者无问亲疏远迩,识与不识,盖无不知柳泉先生者。由是先生之名满天下。
先生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籍籍诸生间。然如棘闱辄见斥,慨然曰:“其命也夫!”用是决然舍去,而一肆力于古文。奋力砥淬,与日俱新。而其生平之佗傺失志,濩落郁塞,俯仰时事,悲愤感慨,又有以激发其志气。故其文章颖发苕竖,恢诡魁垒,用能绝去町畦,自成一家。而蕴结未尽,则又搜抉奇怪,著有志异一书。虽事涉荒幻,而断制谨严,要归于警发薄俗,而扶树道教,则犹是其所以为古文者而已,非漫作也。
先生性朴厚,笃交游,重名义;而孤介峭直,尤不能与时相俯仰。少年与同邑李希梅及余从伯父历友、视旋诸先生,结为郢中诗社,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始终一节无少间。乡先生给谏孙公,为时名臣,而风烈所激。其厮役佃属,或阴为恣肆,乡里莫敢言。先生独毅然上书千余言以讽。公得书惊叹,立饬其下,皆敛戢。新城王司寇先生素奇先生才,屡寓书将一致先生于门下,卒以病谢,辞不往。
呜呼!学者目不见先生,而但读其文章,耳其闻望,意其人必雄谈博辩,风义激昂,不可一世之士;及进而接乎其人,则恂恂然长者;听其言则讷讷如不出诸口;而窥其中则蕴藉深远,要皆可以取诸怀而披诸世。然而扼穷困顿,终老明经,独其文章意气,犹可以耀当时而垂后世。先生之不幸也,而其足以尽先生哉!
先生祖讳生汭。父讳槃,娶刘氏,增广生刘公季调女。子四人,孙八人,曾孙四人,五世孙才一人。所著文集四卷、诗集六卷、聊斋志异八卷。以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卒,享年七十有六。以本年葬村之东原。又十一年为雍正改元之三年,其孤将为碑以揭其形,而以文属余,以余之先生为同邑后进,且知先生之深也,乃不辞而为之文以表于墓。铭曰:
“有文不显,有积不施,蓄久而炽,为后之基,以征以信,视此铭辞。”
同邑后学张元 撰
雍正三年岁次乙巳二月清明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