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看到北大教授陈平原、夏晓虹书房的视频,客厅、书房四面都是书墙,坐拥书城,随时随地可以读书。那是我以前向往的生活。以前也买了很多书,书厨、书柜放不下,就堆在地板上,结果是找一本书也要满头大汗。当时的心态,书代表知识,多买书多读书,可以长见识。现在想法不同了,觉得读书不如做笔记,看到好的东西,随时记下,再予以引用,就算读过,不必去藏书。所以把家里的纸质书都散了,运的运,卖的卖,烧的烧(正宗出版的书,日后也可能会被认为是禁书),几乎没有藏书了。
读书贵在得间。古书很多,书目答问、四库提要书单就一大串。但读来读去,原创的也就诸子百家几十种思想,其他都是衍生的解释。而且文章也是到西汉止。西汉前的文章,还有自由的气息,等到汉武帝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就被严重束缚了。东汉刘秀以柔治国,更把儒家走到谶纬的迷信之学。宋明理学是援佛入儒,阳明心学更是唯心论,不科学。所以读古书,都是旧思想。语言即世界,满脑子之乎者也,一不小心就被儒家继续驯服。经史子集中,经其实就是子的一家,史书是帝王家谱,很少写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集部最丰富,可惜文学往往是情绪,没有逻辑。民国时期,西学东渐,这一波颇为可观,但原创的也很少,只是以西学眼光来整理国故。其中以陈寅恪的学问最有活力,读他唐代的政治史,可以穿越千年,制度虽变,人心未变。国人的思想保守,从古书这么多年来,没有发明标点符号就可知。
物质是生活的基础,读书绝大多数是为了功利。科举选士是最明显的,读书考试是敲门砖。仔细思考一下,把诗歌词赋作为聪明的标准,大有问题。当官需要的是管理能力,与作诗有什么关联呢?社会的进步靠的科学发明,与会写文章又有什么关系呢?看明朝的八股文考试,纯粹是起承转合文字游戏。选拨出来的是游戏高手,与聪明能干没有一点关系。人类的聪明,应该体现在原创能力,发明创新(理工科的技术发明,文科的新思想)大抵可以一个衡量智力的标准。至于那些当大官、发大财之类的世俗,只是娴熟人情世故、善于逢迎遭遇机会而已。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