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国庆第一天,去了浦东川沙镇的黄炎培故居。从川沙路,由北向南行,两侧都是商铺,典型的繁忙的城郊商业特色。至新川路,左拐几百米,就到了内史第内史第古色古香,沿街一字排开几十间,共二楼,房间很多,是一个江南官宦大院,即清道光年间沈树镛的家。这房子造的好,地段也是闹中取静,所以后来住过很多名人,譬如胡适、宋庆龄父母、黄炎培,非富即贵,平民是无缘的。也可以看出文化人的培养是要物质基础的,贫穷成才的如王充到街上读书、范仲淹的苦读、宋濂的借书,总归是少数。

 

出乎意料的是,内史第不需要买门票,以身份证换一参观券即可。进大门,入第一进,左厢房是宋家的福音堂,他们信奉基督教。右边是胡适母子的故居,房间不大。中间是立本堂,大概是指做人要立个根本原则吧。胡适在此时生下不久,其实是没啥记忆的。他祖上是徽商,在川沙做生意,所以他父亲在去台湾之前,把胡适母子暂时安置于此。住了一年多,胡适父亲去世,母子也回绩溪老家了。

 

继续前行,则是第二进,是黄炎培的故居。左右厢房都是黄炎培的介绍。引人注目的是,正中的大厅,摆设的如窑洞般,还有小电影在放。原来是著名的窑洞对: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与毛泽东的单独谈话时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这就是著名的黄炎培历史周期律,迄今无解。想起了魏征对唐太宗说的“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如出一辙。但他们都没有提到制度层面上来,事实上人的本性,到老了基本会昏庸的,譬如李世民、唐玄宗、孙权,年青都英武睿智,老了都放纵糊涂,亦可见这是自然规律。要想国家长治久安,需要一个选举领导人的制度。

 

第二进的楼上,内容也很丰富,除了黄炎培的故事外,还有沈树镛的书房、宋氏的照片等。房间多,访客少,踏着铺有地毯的楼板,可以很安静地看。黄炎培是一个社会活动家,浦东的乡贤,交往的名流很多,蔡元培是他老师,与杜月笙一起开过会,创办学校、修铁路,就如张謇一样干实业,建国后则担任过副总理和副委员长。印象深的还有其三子黄万里,这位水利学家,力排众议,反对黄河三门峡水利工程,认为会危害上游,可惜反对无效,当今的长江三峡工程不亦如此乎?耿直者,做事难也。房屋本来还有第三进的,但被拆除了。

 

说起浦东文化,根在“北高桥,南川沙。高桥镇的历史更早,南宋时期,金兵南下,中原人氏南渡到高桥,聚族而居。那时候、高桥与川沙,都是沿海的小渔村吧。川沙的建城,则是明朝嘉靖时代。但与近代才开埠的上海而言,它们都是土著了。如果说川沙出了一个黄炎培,则高桥有杜月笙,前者善于长袖善舞,后者桀骜狡黠有余。不过,听附近人说,杜月笙对高桥乡亲还算不错的。杜修了一个杜氏祠堂,彼时上海的风云人物都来庆祝,而祠堂记,是章太炎写的,把杜月笙比作史记中的游侠。如今,祠堂已无,独剩藏书楼,成为部队的办公地了。呜呼,无论好坏,只要做出一番事业,就会被记住,这就是历史。

话题:



0

推荐

丁金坤

丁金坤

4867篇文章 21秒前更新

上海律师。浙江建德人。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负笈浙江林学院、华东政法学院。曾就职政府、法院,后做律师。本博客期以持平之论,匡法之得失。业务专于刑事辩护、海事海商、知识产权、涉外诉讼仲裁等。  Email: lawlaw202@outlook.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