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甪直,一个离上海约六十公里的昆山小镇。之所以去那,因为小镇的标志是一只独角兽(“獬豸”,是“甪直”的象形兼会意吧),是传说中代表公正的神灵。其次,有个叶圣陶纪念馆,而《多收了三五斗》的万盛米行原型也在那。叶老文章最显著的特征是“易读性”。读其文,如临其境。譬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就随作者神游了一番。又如《景泰蓝的制作》,看完,跃跃欲试了。

 

从浦东出发,自驾走中环线,上沪宁高速,过了昆山不久,就看见甪直的指示牌了,转到S5高速,到甪直出口下。小镇正在修路,坑坑洼洼,灰尘满天。交通颇乱,汽车、电瓶车、三轮车鸣成一片,到处乱钻、乱停,穿红绿灯的行人屡见不鲜,我真怀疑去错了地方。后来得知,这是新镇,古镇在里面。

 

古镇入口,是一个仿古的大碑坊。继续走,则看到獬豸的雕像,威猛狰狞,围着它拍照的游人如织,我只能连人带物一道给拍了。之后买了个木雕的独角兽,作为纪念。不贵,才10元。镇里是典型的江南小桥流水,木屋黑瓦人家。小河两边是石板路的街坊。河道窄而深,水青绿,漂浮着树叶,映着树的倒影,似乎凝滞着不流动,而桥也很短,从这头到那头,几步之遥,偶尔舟行桥下,来往倏忽。显然,我被《多收了三五斗》给误导了。文章中的那个场面大啊,各地的船川流不息来此卖米,可看看这河道,两船并排已经够呛了,如果首尾连着四五条船,早堵了,万盛米行也是几间小屋,小本生意而已,可见叶老的想象力大于实际。所以,不能像陈寅恪的以诗解史来读该文,唐诗如杜甫、白居易都是写实的,如历史纪录,而《多收了三五斗》是小说,有虚构的艺术。不过,热闹的街坊应该是真实的。一眼望去,五花八门的小东西多得是,到处是喧闹的人们,有的大排档吃着螺丝,有的站着吃油炸臭豆腐,有的在商铺里边挑东西边还价,有的穿着各种古装在拍照,更多的是如这我这样的,一副好奇的模样,走走、停停、坐坐、拍拍的。

 

叶圣陶纪念馆在保圣寺中,大概有十间屋子。没想到叶老,还是起草五四宪法的语言顾问。我仿佛,看到一个忠厚、上进、俊朗的青年,在水乡的一隅,教着小学,观察着生活,积累着才学,然后大步流星走向外面的世界,去上海做编辑,到北京当领导——家国春秋,他的经历也就是那个时代的见证——最后落叶归根,安息在甪直。我欣赏叶老文章写的明白,如话家常,一看就知,但也反感叶老编写教科书时,删减了一些原文,譬如林嗣环的《口技》就不全。呜呼,人无完人乎?!保圣寺中意外发现唐朝陆龟蒙的墓,陆的小品文有特色,该有一席之地。随便在街上逛逛,看到了王韬故居。王是变法先贤,小镇走出的的大人物。还有萧、沈旧居等。有旧居的,大多数书香门第的大户望族,殷实的家庭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容易成才。否则何以解释同样的风水,贫寒的出人头地的少呢?可是,成功也罢,平常也罢,白驹过隙的人生,相对于一个二千多年历史的小镇而言,又算得了什么?都是过客而已。

 

 

话题:



0

推荐

丁金坤

丁金坤

4785篇文章 58分钟前更新

上海律师。浙江建德人。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负笈浙江林学院、华东政法学院。曾就职政府、法院,后做律师。本博客期以持平之论,匡法之得失。业务专于刑事辩护、海事海商、知识产权、涉外诉讼仲裁等。  Email:lawlaw202@outlook.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