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直在看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这是清末民国初流行的一本文集。可以明显感受到曾强烈的儒家教化。文集录经史子集,四平八稳,中规中矩,但很少明清文章,缺乏性灵。其中的《诏书》类,给人印象最深刻,汉朝的皇帝诏书,用词雅正,又很平民化。
除该文集之外,常见的文集还有《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骈体文钞》、《古文观止》、《才子必读古文》。《文选》偏重辞藻,收集的辞赋很多,韵气足,故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但辞赋大多华而不实,读了用处不大。《古文辞类纂》根据桐城派的“义理、考据、辞章”编选,偏重词章,但不如《经史百家杂钞》经世致用。《骈体文钞》收集的都是骈文,很有特色,最能感受汉语言的形式美,但古奥难懂,文章也常断气,文体不实用。《古文观止》是不错的选本,通俗易懂,形式与内容兼顾,但评点不如《才子必读古文》精辟。由此可见,文集各有所有,各有所短,其所长,换个角度,即其所短也。
以上是总集,就个人文集来说,我喜欢看有个性的,尤其是不拘俗套的,主要是晚明以来的,譬如徐渭、袁宏道、金圣叹、郑板桥,近代的则有梁启超、陈寅恪、钱钟书可观。读书的时候,也不由自主联想到自己的法律工作,法律讲程序和实体,程序在先,实体是本质,两者不可缺。文章也一样,必须内容和形式都美,才能流传,且好文章总是形式比内容略胜一筹,譬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说白了是一通怀才不遇自勉自励的牢骚,但语言精美,意境丰富,能吸引人,是故情感的共鸣比理性的思考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