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年在浙江小镇过年,年二十九到,年初七离开,一共八天。说起我家小镇印象,可是风光旖旎,山清水秀。这里本是富春江支流,两岸青山相对出,碧水缓缓东流去。如今建了绿道,一路可以去严州古城梅城,一路可去七里泷钓鱼台。等于是住在风景区了,满眼望去,一片江南风情,身在福中不知福。那是自然,而人文,小镇是弥漫着民族主义与小商品气息。民族主义就是爱国,商品气息就是市场经济,把产品做起来、销出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应该说疫情三年的防控,经济大受影响,直到今年十二月开放,经济开始复苏。一个朋友在桐庐开店,卖服装,直到年三十下午四点才回家,因为这几天客流量大,出货就靠这几天。过年聚会,说的最多就是经济发展。而我是法律职业,不少人来咨询法律问题,顺便得知经济状况。当然这些信息,未经考证,可能片面。大家读过算过。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江南小镇,人口几万,本地人出去大城市(杭州上海最多),外地人近来打工(四川贵州多)。据悉,镇商会下的企业一百三十家左右,去年年产值快到一百亿。路边村庄望去,很多小企业牌子,大点的企业则在工业区。产业集中在螺丝刀、家纺、汽车配件等,都是含金量不高的小本生意。比如螺丝刀,就是金属把子加上一个塑料柄,做工不难,但市场有需求,生意始终有。家纺也类似,把布匹买来,剪出,再做成床单、枕套等,也是大路货生意,但形成一个市场后,成本会降低,产品有竞争力。还有汽车配件,譬如做牵引绳,是个低价格的小配件,主要是靠大订单走量出口到海外维持生意。这就是现状,小地方不可能有高精尖项目,只能根据市场,找自己的活路。企业之所以能生存下来,也说明产品还是有一定竞争力的。而以后附加值的增高,科研的投入,是个方向。

小镇有这么多企业存在,充满活力,一是纳税多,政府有钱,就可以办点事情了,譬如建造幼儿园,给老人发点福利。好像年三十留在本镇过年的外地人还有一笔奖励。当然他们肯定是先把自己的政府大楼造的高大上的。二是就业岗位多,本地人方便去企业上班,拿工资。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很严峻,城里找不到工作的,镇上企业也是一个最后的选择。外地人来此,有的开小店,有的做建筑小工(背水泥),有的在企业上班。不管怎样总比在西部山村的日子好过点。

相对于外地人,本地人似乎有点优势,尤其是老板。其实,不然。打工者盯的是自己的工资,而老板考虑的是如何赚钱给员工发工资。市场下的企业充满竞争,小老板上半夜想想别人(市场,客户的需求,款项的处理),下半夜想想自己(员工的工资,企业的税费,生产的成本)。最大的压力就是订单了,没有订单,就没有生产。而订单是需要一个经济大环境的,小镇虽小,订单却是面对国内外客户的。其次是资金,现在贷款似乎容易点了,前几年都是民间借贷,利息很高,还有互为担保出了不少事。再是税费,税率还是觉得高,有的企业走个人账户,金税四期就要来的专门查账。义乌的营商环境就不错,税收政策灵活,维持住大市场,从而税收源源不断,不杀鸡取卵。

耳边听到很多生意难,老板表面上风光,有厂房有名车,而实际上生意不乍地,背后贷款或债务不少。还是一种是转型难。譬如本来是电梯的代理商,现在直售了,代理商就有失业之虞。这与董小姐代理商的纠纷是一样的。经营模式转变了,就必须转行,现在流行的是平台经济。还有服装业务,现在也要靠直播销售了。看上去网上销售很多,可是退货率高达50%以上,可能是尺寸问题,也可能是颜色问题的,消费者不喜欢就退货。而网上销售的团队以及推广,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钱都是靠辛苦、动脑子以及机会赚来的,但不管怎样,他们都感谢市场经济,能让大家都有机会赚钱,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让他们发挥才智。

 

话题:



0

推荐

丁金坤

丁金坤

4680篇文章 7小时前更新

上海律师。浙江建德人。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负笈浙江林学院、华东政法学院。曾就职政府、法院,后做律师。本博客期以持平之论,匡法之得失。业务专于刑事辩护、海事海商、知识产权、涉外诉讼仲裁等。  email:ad1902@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