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论衡 逢遇篇》说“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琼瑶与金庸的小说进入大陆,适逢其时。当时大陆文化单一,渴望交流。一看到新鲜的文笔与故事,遂流行。其实,琼瑶的爱情小说,爱情至上,现实生活中基本不存在的,是理想主义、纯美主义。现实的婚姻,更多是门当户对,家族的政治经济联姻,以庇护下一代更好生活。金庸塑造的武侠世界,则好像武侠是社会的中心,只见侠客,不见朝廷与法律,以及老百姓的生活。现实哪里会这样呢,自古以来的封建社会,社会就是围绕官员权力运转的。琼瑶与金庸两位作家,写的多,也写得好,但作品大抵是世外桃源、成人童话,不涉及现实的。假如涉及现实生活,安能通过审查而出版发行乎。

犹记得当年港台歌曲,风靡大陆。感到奇怪,香港这么小,为何能引领这么大的地方?难道大陆就没有人才吗。大陆当然人才济济,但自由创造被压抑了,所以一隅之地的流行歌曲能占领大江南北。文化的流行,也是遇与不遇。流行的也未必是尽善的,得到社会时机而已。未流行的,未必不才,可能是未得潮流。譬如三百年一出的陈寅恪,他的唐史作品,读起来就如发生在身边,因为他说的人性、真实的世界。陈寅恪让读者道破社会一切,可惜曲高和寡,识者寥寥,生不逢时,抑郁而终。相比之下,金庸老年读剑桥大学,琼瑶翩然化羽而去,已经很自在了。

琼瑶的遗书中,未见伤感,她说” 我是‘火花’,我己尽力燃烧过。如今,当火焰将熄之前,我选择这种方式,翩然归去。生命的美好就在于‘能爱,能恨、能笑,能哭、能歌、能说、能跑、能动、能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能嫉恶如仇,活得轰轰烈烈……’这些,我都在有生之年,拥有过了!我‘活过’了,不曾辜负此生!”——她像一个完美主义者,以传奇的方式结束自己,留下无尽的余音。读她的自传《我的故事》。她的家庭条件尚可,父亲是历史学家,母亲是国文老师,她数学不好,语文好,于是写作为生,最终成为大家,这很励志。印象深的她的三段爱情故事,第一段是爱上老师,第二段是与文艺青年结合,第三段是恋上杂志社老板。这些经历,也投射到作品中。《窗外》基本是爱上老师的自传。她的第三段婚姻备受争议,所以作品中往往有同情小三情节。可见任何作品离不开时代与作者本人的背景。确实,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与事。琼瑶走了,作品不朽,谢谢她。


 


 


 


 


 

 

 

话题:



0

推荐

丁金坤

丁金坤

4867篇文章 21秒前更新

上海律师。浙江建德人。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负笈浙江林学院、华东政法学院。曾就职政府、法院,后做律师。本博客期以持平之论,匡法之得失。业务专于刑事辩护、海事海商、知识产权、涉外诉讼仲裁等。  Email: lawlaw202@outlook.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