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很多争议,来自对于概念的认知不同,违反了逻辑的同一律,基于不同概念认知的的辩论,是辩不出结果的。
最近的罗永浩与西贝餐饮的关于预制菜的定义,就是一个典型。罗永浩评其就餐的那桌西贝菜说“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西贝创始人反驳之“西贝门店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西贝的菜品是通过中央厨房进行原料的预加工,但并不等同于预制菜。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的定义,预制菜是经过工业化预加工的菜肴,西贝的菜品则是现场烹制的。”
显然,这个争议焦点是概念之争,两个人对于预制菜的概念是不同的。罗永浩的预制菜是一个消费者眼中的非现成菜的概念,西贝的预制菜则是一个官方文件的标准,两者内涵与外延大不同。
真正的问题的是,预制菜的官方标准不符合普通人的认知。2024年市场管理总局发布的《通知》,定义预制菜是指以食用农产品为原料,经过工业化预加工后,配以调味料包,符合特定贮存和销售条件的预包装菜肴。这个定义不够明确,导致消费者与商家各自理解,是失败的定义,需要重新定义,清晰划分预制菜与现成菜的区别,因为两者的口感、营养价值是不一样的,价格也该不同。
定义的背后是专业与权力。谁有权定义,谁就可能获利。餐饮代表为主的预制菜定义肯定有利于餐饮业,消费者定义的预制菜定义肯定有利于消费者,要平衡两者的权益,必须要双方代表参与,广泛听取专业与消费者的意见,最后定出科学的定义。有了合乎民情的定义,大家对预制菜的概念了解一致,也就不会有罗永浩西贝之争了。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