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十几岁在无锡念学堂。顾老师问他,有没有读过《水浒》?他说读过。再问,你读的书水浒书上的大字,有没有读小字?钱穆回答没有。这里的小字就是金圣叹的评论。好的文章都是评出来的。金圣叹这么一评,觉得还真写的秒。如果不评,自己看,也就平平常常过去了。
我老家有个严州乌龙山(不是湘西的乌龙山)。乌龙山上就有武松的故事。小时候,还以为是有武松、鲁智深这一类人物。其实,哪有这些人啊,都是编出来的。正因为是编出来的,人物故事充满了矛盾,不合常识。
水浒传的前四五十回,英雄好汉都很勇,但后来为什么碰到一个方腊,就被打得一塌糊涂了?不很奇怪,很矛盾吗?水浒因生辰纲而反,方腊因花石纲而反。方腊也是农民起义军啊,去打他干什么?这与水浒故事的形成相关。水浒故事最早创作在南宋末年,《大宋宣和遗事》记录宋江36个人造反的事情,后被诏安,主旨是忠义,忠于朝廷。杨志那一拨人,都是是押送生辰纲的,有点像青帮一样。宋江是一个与江湖人物勾结的小官吏。谈不上是农民起义,他们哪一个是农民啊?农民种地很本分的,不是活不下去,不会起义。闹事的,都是社会边缘知识分子,或者流氓无产者。
到了元朝,区域广大,对基层控制不严。汉人对蒙古人也没有啥好感。那时水浒就有了反抗的精神,更不会谈什么忠义了。忠于什么呢?忠于一个压迫自己的外来统治者吗?所以水浒主题变成反抗。元朝的反抗与南宋的忠义,是对立的,施耐庵要编为一体,就只能来个,先反抗,后招安。
水浒可能反映当时的社会价值观,但诸多地方也不符合逻辑与常识。西门庆搞钱搞女人反映了明代的事实,是有点像。武大郎娶潘金莲,不太现实。一个卖炊饼的,哪来那么好的楼房?林冲是官员,不可能持刀去军事重地白虎堂里。白虎堂门口也有重兵把守,想去也进不去。这些都是文人的编造。杨志卖刀,倒可能是真的。碰到牛二泼皮确实会怒火中烧,一气之下宰了他。鲁智深很侠义。但也奇怪,他身为政府官员,去报个案不是很简单吗?何须双拳亲自郑屠夫干掉,然后被迫跑路?显然这是小说的一个情节设计。
智取生辰纲的抢劫过程也令人怀疑。深山野林里面,怎么有人推枣到那么远的东京去卖呢?路上遥远,枣都烂掉了。喝酒能解渴吗?喝水才能解渴啊。那一波形迹可疑人出现,常人是不会上当的,也就小说家写写。至于出事以后,宋江给晁盖报信,雷横朱仝放过晁盖,内外勾结,倒是符合社会实际的。
水浒里面很不把人命当一回事,里面的女人也没有一个正常好的。这些都是为了反映这些江湖豪客的好勇斗狠,不得不虚构了陪衬人物。从古到今,社会就一个主要矛盾,官员与人民的矛盾,小说家把一群江湖好汉写的神勇,无非是痛恨官府而已。他们又找不到出路,自己去当官,最后被灭的悲剧。
0
推荐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66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