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来上海,好像除了外滩以外,没有别的去处。这次,发现虹口区的多伦路,是文化旅游好地方。多伦路是一条步行街,两旁多民国建筑,譬如白公馆(白崇禧)、王造时故居(现是咖啡馆)、老电影(楼层甚高,楼梯大气),路上还有各种名人雕塑,譬如丁玲。旁边支路,有左联成立大会遗址(左联纪念馆),快是百年建筑了。
左联纪念馆一楼是教室(借用艺术大学的),墙上一小黑板,黑板前一个讲课桌子,前面是一排凳子,当年鲁迅就是在此发言。二楼是陈列室,主要是三十年代的刊物,还有左联五烈士的遗物,恍然如回到过去。三楼还有电影、木刻等介绍。整个纪念馆肃穆、庄重。纪念馆几步之遥,就是景云里,鲁迅、周建人、茅盾、叶圣陶、郭沫若、柔石等都在此住过。景云里是个中高端小区,32座石库门小洋房,当年座落在半租界里,现在房子里还住着居民。这边,离商务印书馆与火车站也近。当时的商务印书馆是出版中心,不少职员住在这边,慢慢汇聚成一个文化中心。景云里再过去的宝山路一带,遗址更多,譬如上海大学遗址、商务印书馆第五印刷所遗址等。
鲁迅来上海初住景云里,后来住大陆新村,都在附近。从景云里去大陆新村,在四川北路上,经过著名的内山书店,书店建筑保存完整,现是工商银行。大陆新村的鲁迅故居,要预约才能进去参观,里面的摆设一如旧样。
不过,我想的更多的是,名人也是要人捧的。譬如鲁迅对萧红、萧军的提携,不遗余力,除了作序,还给钱安顿,固然两萧有实力,得鲁迅之助如虎添翼,但若没有鲁迅,或者本身没有实力,很难说有后面的大名了。再如叶圣陶就是丁玲的伯乐,接连在他主编《小说月报》上发表丁玲的小说,名声大噪。
茅盾的《幻灭》等也是叶圣陶发表的,还建议把笔名矛盾改为“茅盾”(茅盾也推重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除此以外,胡也频(丁玲丈夫)也是沈从文的伯乐,发表了沈从文的处女作,所以沈从文对胡情深义重。在胡被逮捕后,四处呼吁,找到胡适、徐志摩等请求营救。在胡也频就义后,还把丁玲母子送回湖南常德老家。我一直以为,沈从文所有的文章中《记丁玲续集》是写的最好的,翔实记录了整个过程,可作为史料。可惜晚年的丁玲不领情,竟然说那是一部拙劣小说,导致两人绝交。沈从文干脆把记丁玲、记胡也频两篇文章,从全集中抽出(顺便说句,现在版的沈从文全集是不全的,譬如他最诡异的小说《夜》,就没有收入。《夜》说的是悚人的故事,有个男子与巫师老婆相好被杀,很引人入胜)。
名人的推荐是出名的重要途径,如钱钟书、张爱玲的小说家地位,基本是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捧的。张爱玲年纪轻轻时,也就被胡兰成在报纸上捧过。当然,也有捧不红的,譬如夏志清捧张天翼,张天翼就是不红。我看张的小说,写的还是不错,只是对话很多,形式雷同,容易审美疲劳。张爱玲的小说,本来也一般般啊,但夏的观念是右,反对左,就极力推出竞争对手来了。其实,文无第一,小说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我平常喜欢看唐传奇,而不太看聊斋,聊斋故事的很多蓝本来自唐传奇。鲁迅的最高成就还是小说,尤其是《呐喊》《彷徨》。真可惜,后来小说基本没啥写,转写杂文去了。他的杂文深刻,骂人基本是骂对的,但影响力远不如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