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小时候在街头的小板凳上,借阅《基督山伯爵》连环画,看到埃德蒙船长把自己与在裹尸袋中的法老尸体相换,大为新奇刺激。而后,看到裹尸袋被抛入大海,更为吃惊“岂不是要被淹死了?”要是做个实验,这种情况下肯定不能逃脱的。当然小说是神奇的,埃德蒙轻松割开裹尸布,浮出海面海来,开始宏伟的复仇。

长大以后,才知道基督山伯爵的故事是有案件原型的。原型倒是个合情合理的故事。1838年,法国警方档案保管人雅克·皮伽特所编著的自传出版。其中有一个复仇故事,大意如下:1807年,住在尼姆的鞋匠皮卡德与一个富贵女子订婚。他身边的三个朋友索拉里、肖巴特和卢皮昂嫉妒他,就诬告鞋匠是英国间谍。还有一个朋友阿吕,知情诬告,没有参与,也没有检举。鞋匠被判刑,囚禁在费内斯特雷莱堡,囚友是富有的意大利神父,双方亲如父子。七年后,拿破仑被流放,鞋匠重获自由,并继承已故神父的财产,成为富翁。

鞋匠花了十多年来寻找仇人,通过阿吕获知实情,于是用匕首(或雇凶)杀了第一个人肖巴特,毒死第二个人索拉里,第三个人卢皮昂最被他痛恨。因为卢皮昂在鞋匠入狱第二年后就迎娶了他那富有的未婚妻,后来开了餐馆并生育一子一女。鞋匠就设法烧毁餐馆,将毒死索拉里的罪名嫁祸给卢比昂的儿子,还引诱卢比昂的女儿嫁给一个罪犯,然后检举他,导致女儿惊恐而死。最后,鞋匠亲自动手刺杀了卢比昂。阿吕担心自己因知情也会被复仇,就先发制人重伤了鞋匠。法官警方救出鞋匠,因伤势太重而亡。阿吕与死前的鞋匠供述,就是该案档案的全部依据。因为没有其他证据,就结案了。

原型故事的核心,其实是对夺妻之恨的复仇。大仲马结合其他素材,就成为三条复仇主线,一个是诬告埃德蒙的船副(动机是出于嫉妒)、一个是枉法检察官(动机是怕被案件牵连,自保)、一个检举埃德蒙的伯爵(动机是夺妻),伯爵果然夺走了埃德蒙的未婚妻。埃德蒙身怀人间大恨,又机缘巧合获得巨额的财产,遂予以猛烈的复仇并株连无辜的子女。

该小说最大的缺陷是,虽然埃德蒙化名为基督山伯爵,但熟人应该还是认得出来的。小说中只有伯爵夫人(曾经的未婚妻)通过埃德蒙的声音认出来,而其他人却没有认出来,不合情理。小说中埃德蒙从裹尸袋中逃生,现实中也还会不存在。复仇一般都是前因后果,符合比例原则的,且动机未必会说出来。一些死刑案件,法院认定是因为琐事争吵或钱财不均杀人,未必是真正的动机,譬如那个沸沸扬扬的毒杀董事长案,说动机是因工作上的冲突,不合人情,应有其他内幕。弗洛伊德说过,未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亡,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陋的方式爆发出来。


 

话题:



0

推荐

丁金坤

丁金坤

4963篇文章 47秒前更新

上海律师。浙江建德人。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负笈浙江林学院、华东政法学院。曾就职政府、法院,后做律师。本博客期以持平之论,匡法之得失。业务专于刑事辩护、海事海商、知识产权、涉外诉讼仲裁等。  Email: lawlaw202@outlook.com

文章